中国城市格局的变化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城市分类是理解城市格局最直接、最粗糙的方法。
 
“一、二、三、四线城市”、“新一线城市”、“超级城市”、“超级城市”、“准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名字会让你头晕目眩。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等级的概念层出不穷,无人满意。
 
其中,能达成共识的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过去只是房地产业为了卖房而创造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分类概念,但现在已经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和接受。
 
直到现在,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如果你不能,加入。有实力的城市越来越多,都想进入一线城市。那么,谁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一线城市呢?
 
除了GDP,还要看人才的吸引力
 
城市分类有许多标准,但经济必须是首要考虑因素。当我们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有资格走在第一线时,GDP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硬指标。
 
到目前为止,中国有23个城市的GDP达到万亿,上海、深圳和广州排在前四位,尤其是上海和北京。当其他城市拼命想加入“万亿俱乐部”的时候,上海和北京已经超过了3万亿,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城市。
 
如果只从GDP出发,重庆无疑应该成为下一个一线城市。无论是以互联网产业闻名的杭州,还是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的望洪成都,其GDP与重庆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甚至于,重庆的 GDP 变化曲线基本上已经和广州重合。在 2017、2018 年,重庆的 GDP 反超了广州,也因此,广州掉队一线,城市格局要被改写的声音在近几年也一直层出不穷。

不过,从综合实力出发,重庆和广州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重庆跻身一线城市还有一大阻碍: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

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0 年重庆的人才净流入率为 -0.17%,综合 2016 - 2020 年 5 年的数据来看,重庆的年均人才净流入率为 0.09%。

对比之下,过去 5 年中,杭州是中国主要城市中求职者最向往的城市,它的人才净流入率逐年上升,年均人才净流入率也超过了所有一线城市。

随着杭州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到杭州工作。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仍将是新生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此外,成都和杭州将成为新生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应届生人才流入比例分别为4.41%和3.82%。与成都对新生的吸引力不同,杭州将呈现上升趋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应届生比例非常高。很多年轻人会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工作的第一站,但他们可能留不住人。
 
特别是北京人才净流入逐年下降,2016年至2020年,北京年均人才净流入率为-1.9%,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这些人离开一线城市都去了哪里?

从智联招聘的数据来看,这些离开一线城市的人才大多去了临近的发展较好的城市,例如北京周围的天津、上海附近的杭州和苏州。

撇开地理临近的因素,一线城市人才流出呈现两个特征,一个是一线城市之间相互流动,北京的流出人才去了上海的占比 7.31%,仅次于天津;另外一个特征是,他们选择其他有潜力的城市继续漂泊。

杭州的优势再次显现,除了是上海流出人才去向 Top 1 ,还出现在了北京和广州人才流出排名前 10 的名单中。
 

人能不能留下来很重要


除了来自招聘网站的GDP和求职人才流动数据外,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也是衡量城市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划分为特大城市,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划分为特大城市。
 
根据这一标准,根据《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有6个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重庆和天津。但是,如果只看绝对规模,就可以得出一个城市吸引多少流动人口来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结论,这难免有失偏颇。
 
比如,如果我们只看常住人口数量,那么拥有巨大城市面积的重庆,再次位居榜首。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情况:重庆市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实际处于外流状态。
 
北方和广深地区不仅人口多,而且有人口流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大于1.5,即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1.5倍以上。
 
由此可见,到2019年,如果仅从吸引人数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仍将是老百姓最具吸引力的四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是苏州,为1.49,其次是天津和杭州。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之比也并不完美,没有将落户的情况考虑进去。例如和一线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相当的成都,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之比之所以要低于一线城市,并不能排除可能是成都吸纳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入户。

于城市而言,人来了就能作为生产力投入工作创造价值,也能作为购买力进行购物带来消费。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能不能留下来生活、安居、成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依旧和户籍高度绑定的当下,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都和一个问题的答案相关:能落户口吗?

以常住人口年度入户比例这个指标进行评价,深圳的数值最高,不仅高于其他普通城市,也要领跑北上广,落户难度目前来说依然比较低,“来了就能是深圳人”似乎仍然说话算话。

其次是杭州、苏州、天津这 3 个城市,2019 年常住人口年度入户比例均在 1.60% 左右,落户难度虽然比深圳高,但都低于北上广。

以上排名中重庆都排在了最后,甚至低于以落户难著称的北京,这有些意外。

考虑到重庆是上述几个城市中唯一一个人口流出的城市,常住人口数量要低于户籍人口,用常住人口年度入户比例这个指标来衡量重庆的落户难度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衡量城市,别忽略公共服务供给

如果一个人选择居住在新城,能否过上舒适的生活,很难绕开房地产、医疗、教育三座大山。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房地产市场化进程以来,它早已超出了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恐怕很少有人对“福利房”这个词印象深刻。
 
对于公共服务属性依然突出的医疗和教育而言,其丰富的服务供给将极大地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也有助于从宜居性角度挖掘下一个潜在的一线城市。
 
年轻人可能觉得自己身体很好,很少有机会去医院。在选择一个城市时,他们不太注意医疗供给。
 
不过,尚在进行中的COVID-19提醒大家,一个城市能否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这与应急管理机制密切相关,但也取决于该城市的医疗供给是否与其常住人口相匹配。

由于医疗资源很难通过单一指标直接对比了解哪个城市供给状况最好,上图分别呈现了 4 个医疗供给核心指标的每万人均值进行城市对比。

不难看出,成都拥有最多的人均医院数,长沙的人均医院床位数最多,而北京则在人均医生护士人数上领跑其他城市。

除了医疗,教育供给也是城市居民十分关注的公共服务。

常住人口中的学龄儿童数与城市学校学位数量比例是最直观的评价指标,鉴于想要准确获取这类详细数据的难度较大,我们用每万人常住人口人均 K12(幼儿园至高中)学校数这一近似指标来对比城市之间的教育供给情况。

据统计局和教育局统计,长沙是人均K12学校最多的城市。除人均普通高中数量低于京津外,其他城市人均学校数量也高于其他城市。
 
如果仅从学校数量来看,长沙的教育供给最为丰富。重庆是常住人口最多(3000多万)的城市,人均学校数量仅次于长沙。
 
总体来看,成都、重庆、长沙的公共服务供给比较突出。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京沪广深综合开发仍保持一定的领先优势。其他潜力城市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谁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一线城市?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来看,重庆似乎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城市,但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还处于人口流失的状态。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成都、重庆、长沙相对宜居,但缺乏城市机会是一大弱点。
 
杭州这个呼声最高的城市,确实表现不错。人才已经用脚投票了。然而,随着人口的涌入,公共服务的供给将更加紧张。
 
不过,这也是不少新建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终于认识到抢劫的重要性。然而,城市建设和配套设施却远远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