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政府文件中,有一个精确的划分,即哪里是城区,哪里是郊区,哪里是中心区,哪里是外围区。近日,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对深圳中心区和周边地区进行了重新划分。
根据规划,深圳城市核心区要扩大到包括原关外的8条街道。
原始表达式如下:
推进城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包括宝安区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板田、布吉、积华、南湾街道。
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一批综合性或专业化的市政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产城融合、工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形成布局相对均衡的多中心空间格局,职能分化、分工协作。
据此,深圳城市核心区首次突破原有的“特区管理线”,将关外原有的8条街道划入核心区。
也就是说,深圳中心城区确定为原关内四区(盐田、罗湖、福田、南山),再加上这八条街道,其他区域则称为外围区域。
中心城市要“扩容提质”,外围地区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就业和住房均衡的郊区新城。然而,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并没有使用“郊区新城”的通用表述,而是使用了“现代新城”。毕竟,深圳太小了,不能承认它有郊区。
八个街道办事处包括宝安区新安和西乡两个街道办事处
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也被划入了中心区:
此次中心区扩容的最大赢家,是龙岗区,共有坂田、布吉、吉华、南湾四个街道办被纳入:
从地图上看,新纳入中心城区的八个街道,全部是紧贴原关内四区的。可见,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容,其实就是摊大饼,而非跳跃式的。
不仅深圳,广州的中心城区近两年也扩容了,逻辑差不多。
根据广州最新一版总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广州要在全市要形成“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市空间网络体系,其中对“主城区”的定义是:
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
通过下图,我们来看看官方认证的中心城区具体在哪里?
在上一版的总体规划中,广州将“中心城区”定义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除九龙镇外的黄埔区”。
对比两个版本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主城区扩张的唯一变化是将番禺北部纳入规划。光明高速公路北侧的区域实际上是中国南方地区板块在住宅圈中的知名度,包括南浦、Luoxi、万博、大学城等地区。
这些街区是广州相当受欢迎的中产阶级白领社区。它们曾经是广州周边地区最成熟的住宅小区。现在那里的居民终于成了城市居民。
除了番禺北部,天河智慧城、科学城、玉柱、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酷似郊区的热点新城也被正式确定为中心区,而知识城等热点新城,南沙和新塘暂时仍分为外围地区。
在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地方从郊区变成市区,或者从外围变成中心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和基础设施配置上。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会更高。政府将投入更多的钱来改善城市的面貌。地铁网络密度、科教文卫设备也会有一定的倾斜。
但郊区社会管理相对粗放,科教文卫设施配置密度相对较低,地铁建设的紧迫性也较差。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一个地区从郊区改成城区,对面子和内饰都绝对是好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郊区一定比市区差。例如,明珠湾、知识城、松山湖等郊区新城的市容市貌和教师工资都比市区许多地方好。因为郊区有房地产,工业容量大,有时财政状况甚至比市区好。
因此,判断一个板块是否有未来,不仅要看它是在市区还是在郊区,还要看它所在地区的金融状况。如果是松山湖这样公认的强市,其发展潜力远强于传统城区。